专业概况

PROFESSIONAL PROFILE

新闻学专业旨在培养适应智能媒体时代需要、具备较高的新闻职业素养、深厚的新闻传播理论基础、宽广的知识面、良好的沟通能力、敏锐的新闻嗅觉、扎实的中英文写作能力、较强的数据分析和创新能力的高级新闻传播复合型人才。

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新闻传播学院注重新闻实践培养、新技术运用和全英文专业素养,采用“低年级专业实践+高年级课程研讨”的课程教学方式,发展本专业智媒方向、实用新闻人才培养的特色。新闻学专业的培养定位是智能媒体新闻。

新闻学专业获批教育部2021年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专业定位为:面向国际前沿,注重思想引领,注重技术、艺术与媒介融合。



选择专业的N个理由

WHY CHOOSE

考生问答

COLLEGE INTRODUCTION

新闻学专业的课程体系是怎样的?



师长推荐

Dean's message

新闻是什么?

18级新闻学专业 古小磊


“新闻是什么?”这是刚分流进入新闻学后,专业课老师第一节课最喜欢问的问题。当时懵懵懂懂的我尚不知道这个问题的确切答案。进入新闻学的我们往往抱着一份炽热的“新闻理想”,在课上我们带着各自的期许回答老师的提问:“新闻是社会的良心”、“新闻是社会的瞭望塔”……新闻对我们来说有着巨大的力量,而我这个尚处于襁褓状态的新闻人就开始了自己的专业学习。

真正开始学习后,我梦想着能像那些记者一样四处采访,刊出那些有影响力的报道,但初次的面对的却是必不可少的理论学习:在新闻学概论的课堂上,我们学习何为新闻价值、何为新闻的本质;在中外新闻事业史的课堂中,我追溯着历史上那些名记者们的身影去了解新闻史的变迁;在摄像基础课上,我也能扛起摄像机,像模像样地去拍摄各种片段。事实上,面对这些理论,我也一度感到枯燥乏味,但他们渐渐让位于对成为一名“准新闻人”的执着。就像专业课老师对我们说的那样:未来新闻人需要拥有的专业技能将越来越多,而这些理论知识正是我们逐步走向专业的铺路石。正是有了这些看似枯燥的理论知识的沉淀,才让我明白:新闻原来是这样的,也让我在面对专业知识时有了更多的底气与信心。

新闻也不仅仅只是理论的堆砌,新闻业务的第一堂课上,老师就告诉我们“新闻是一门与实践密不可分的专业”。真正好的新闻都是新闻人在实践的过程中用脚“跑”出来的。实践成了我专业学习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早在刚刚分流进入专业的第一堂课“新闻实践入门”中,我就体验了一把新闻记者的感受。我们在老师的安排下分成几个小组,绞尽脑汁的想合适的新闻选题、分配任务以及安排采访计划,第一次真正的去完成一份属于自己的新闻作品。我们小组选择聚焦于刚刚出台的垃圾分类政策在新世纪大学生村的试点情况。当我们写好采访提纲,寻找到采访对象,架起摄像机拍摄的那一刻,仿佛我们真的身处于新闻现场,我们就是一个个小小的记者。当我们采访完同学、分类工作人员并真正完成新闻成品后,仿佛我真的成为了一个像样的新闻人。

“新闻是什么?”老师说也许直到毕业我们都不能给出一个准确的答案。但在不断的学习实践中,我确实感到自己在不断向一个合格的新闻工作者迈进。有人说,如今不是学习传媒最好的年代,但只要秉持初心,每一个学习者都能逐渐感受到新闻的力量。


做得了报道 搞得懂学术 扛得动器材 码得了代码

最重要是走得进人心

——淌过新闻学这条河

新闻传播学院新闻1701班 沈青青 余诗扬 苏浩


嘿,大一的小朋友们,也许你还在新闻或是其他专业间摇摆,也许你还在专业分流的路上踌躇不前,也许你早已有心之所向——新闻传播。Anyway,看到这个唬人的标题,来新闻你也可以唬唬人!

说到新闻,你能想到的会有什么?新闻联播、人民日报?南方周末、澎湃新闻?上视新闻综合、五星体育?没错他们都可以是“新闻”?但“新闻”又不仅仅于此。

大二伊始,陆定一会告诉大家“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而后大家将开启新闻的探索之旅:“沉默的螺旋”可能让你转不清方向、学过议程设置后你可能会觉着哪哪都能用、你会诧异地发现普利策也搞过“黄色新闻”,当然你也一定会为“扒粪者”的负重前行所感召。这是在新闻发展道路上,前辈们留下的光辉印记,新闻也与你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从人广到外滩,不同于别地的熙攘,漫步于福州路的静谧,你能感受到中国近代新闻出版业的一丝神秘;当如今的外滩灯火璀璨之时,你有可曾想过中国第一盏电灯点亮在上海之时,人们的诧异;现如今,长三角密集的高铁早已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时空距离,但你有没有相关当中国第一条铁路——淞沪铁路的响动会给上海滩带来怎样的异动。这些,也是新闻。

似乎与各位新闻所想的新闻越来越偏离的方向,我们知道来新闻学的同学心中大多怀有炽热的职业理想,但你又可曾真得准备好了在追求的理想的荆棘里负重逆行,调查记者是新闻事业王冠上那颗最璀璨的珍珠,但你也要知道能够摸得着这颗珍珠是何其不易,首先你要经历得便是新闻学专业十八般武艺的历练。

做得了报道:四大业务采写编评样样精通,即使遭遇“‘你幸福吗?’‘我姓胡’”如此采访尴尬也能从容应对,老黄告诉我们“你们是准新闻人”;

搞得懂学术:10周10本书,这只不过是1门课的阅读量,一篇论文8K字,1学期得有2-3w字论文,虽然这些都有可能是你理想道路上的“学术垃圾”,但当你看着word计数突破8000那一刻你总会欣然一笑,原来“我也可以”;

扛得动器材:单反在这里只是入门级,想要拍得出大片,要补光、要收音、要架滑轨甚至要背斯坦尼康,男生的三角肌够不够的壮、女生的胳膊又是否有力,扛得动器材走得了天下;

码得了代码:此处迷惑行为大赏——新闻系码代码,经历过上课的迷惑接着经历实操的迷惑,不容易结束期末的迷惑最终回过头依然一脸迷惑,但在一个人人都会python的时代,此时不迷惑更待何时迷!

当你拥有这些技能,能走得进人心吗?不!还请各位再扪心自问:初心是什么?我们不妨听听看,17新闻学专业绩点排名第一、第二的大佬,她们怎么说:

17级新闻学绩点排名第一:

沈青青:而这两年的日子于我而言,不仅仅是野蛮生长的日子,更是点燃理想的日子

不经意间,已经是进入新闻传播学院新闻班的第二年,也是真正扎扎实实做新闻的第二年。选择新闻对我来说,是一件不需要太多犹豫的事情。我是一个很喜欢尝试新鲜事物的人,各种各样不同的人不同的事都很想去接触,什么东西都想去学习,喜欢未知的世界,喜欢和不同的人打交道,同时也希望能够真正为这个社会做点什么,而新闻专业便是再合适不过的选项。

而事实证明,学新闻确实是一件十分有趣且酷炫的事情。可以这么说,新闻不仅是我的专业,更是我认识世界的载体,因为新闻,我可以接触更加多元的社会,可以去尝试不同的可能性,拥有更加包容和开放的认知,通过接触不同的采访对象,就仿佛自己也体验过百态的人生,而这样扑面而来的新鲜感,以及千奇百怪的经历,是我一直保持热爱的动力所在。

在新闻班的这两年,经历难忘且有趣的事情很多。比如在夏季小学期的时候,学院会载着大家一起去外地采风,当其他学院的小伙伴在工地“搬砖”、在法院坐班、或者坐在教室上课的时候,我们则去到了浙江德清采风,也就是莫干山所在的城市。在德清,我们曾冒着大雨去各个乡镇跑采访,也曾为了更贴近人物而进行体验式采访,随着女企业家去乡下给老人送爱心餐,在当地的人民医院做了3个小时的志愿者,在一周的时间内,体验了真正的生死时速、人间冷暖。

大二刚进新闻班那会儿不知道该怎么做新闻,也常常因为脸皮太薄而不敢去采访陌生人,更不知道该怎么面对拒绝。当时黄建新老师无疑给了我们很大的鼓舞,黄老师虽然现在已经退休了,但是那会儿他给我们上课的时候,我还是可以被他身上那股子热情所感染,他一遍又一遍地告诉我们到底什么才是一个“准新闻人”应有的素养,面对学生的疑惑,他每次都会十分热心的解答,也常常鼓励大家有想法,做就是了,告诉大家不要害怕,被拒绝是常有的事情。可以说,黄老师是一位非常重要的引路人,他教给我们的不仅是知识,更多的是一种新闻专业主义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是非常珍贵的。

除了学习新闻,我们还有很多的技能课和实践课程,在这些课程中也可以学到收获很多。比如在翁志清老师的《电视节目制作》课上,我们体会了过拍摄纪录片和剧情片的乐趣。和小伙伴一起,在城隍庙和大悦城之间穿梭,记录手工银匠的一天,和上海老阿姨侃侃而谈,自拍自导自演喜剧片,体会演播室的绿幕制作,学习各种剪辑软件,虽然也会因为作业太多熬夜剪片,但拍摄的过程中,也收获了很多的欢乐。

当然除了这些技能课,我最喜欢的一门课程就是孙藜老师的《新闻与传播体制》,虽然很多时候人们常说“新闻无学”,新闻只有靠实践才能学会,这话虽然有一定道理,但是通过上孙藜老师的课,我第一次明白了理论的重要性。孙藜老师在课堂上虽说的一段话,我至今印象都十分深刻,“也许你会问,我学这些理论有什么用,我终究是要进入新闻机构实践的,但是只有当你理解现存的规范并不是天经地义的,并不是天然存在的,你理解了它的来龙去脉之后,你也许还会继续遵循这些规则,但是你并不受其支配了,也不是在被动地接受。而当你想要尝试改变的时候,你知道怎么去做,这就是理论的作用。”这段话,对于我的影响非常重大,我第一次学会如何从理论的高度来重新审视新闻行业,并学会一种新的理解世界的方式。

我记得有一次我因为在一次论文答辩会上,因为一位评委老师和我的价值观不同而产生了一些困惑,当时我去问向孙老师求助,孙老师的一番话让我受益匪浅。他告诉我,与其纠结与价值判断,更有意义地是去追问:何以如此?何以形成这样的判断?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谁对谁错,孰优孰劣上面,只有学会摆脱价值判断,学会反思,对话才能够得以深入。

最后,我想说的是,在进入新闻班学习的过程中,我逐渐明白了新闻是什么,不仅是“坐在课堂学新闻”,还是“步入业界做新闻”,不仅是“认知你我之差异”,更是“求同存异,化壁为器”,新闻也成了我探索世界,认识自我的方式,而这两年的日子于我而言,不仅仅是野蛮生长的日子,更是点燃理想的日子。

17级新闻学绩点排名第二:

余诗扬:如果每节课都认真阅读文献认真听课,十周的收获真的很多。

新闻专业的有些课程理论性很强。如孙藜老师的《新闻与传播体制》,整个课程会在老师设置的逻辑体系下进行,十节课下来理论容量很大,串联起了许多新闻传播学无法回避的文献,如《舆论》、《报刊的四种理论》、《做新闻》、《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布尔迪厄与新闻场域》等。每节课需要课前阅读老师布置的文献,这样在课堂上才可以跟得上老师讲述的节奏,有效参与老师设置的话题讨论。这些讨论的话题一般都很有启发性,随着问题讨论的深入,对文献的理解也逐步加深,再加上老师细致的讲解,每次课后,都能收获对理论更加深刻的认识。又因为课程设置在一个逻辑性很强的框架之下,所以每一本文献都处于理论链中的一环而不是孤立的,因而课程结束时会有种不仅理解了理论本身而且掌握了理论在学术脉络上所处的位置的感觉。如果每节课都认真阅读文献认真听课,十周的收获真的很多。

能够触摸到新闻事业王冠上那颗珍珠的是少数,但新闻也是“大多数”,新闻学总会给你无限种可能,不仅仅实在主流媒体抑或是社会化媒体、自媒体,你也可以向BAT、TMD互联网大厂发去你诚挚的简历,三尺讲台上也会留下你的粉笔印记,国企行政甚至人事也可能有你一席之地,当然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下乡锻炼也是你的初心践行。如若继续读书,在“人从众”考研都跨考新闻的时候,你可坚持新闻理想,亦可以跨去更广阔的天地。

还记得最开始探索新闻的标志吗:“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感知最新的时代脉搏、尊重事实的前后因果,为事实、为正义、为人性而报道传播,希望你能在新闻学里的收获不止于此……


新闻理想让我选择了新闻

2016级新闻学专业 徐钰婧 薛丹阳


还记得新闻系走进社区学院分流宣讲的那一天,我认识了新闻系的第一位老师——赵士林。一眨眼,时间溜走了三年,我早已记不清老师具体说了什么,唯独“新闻理想”四个字还清晰的印刻在脑海之中。当时纠结于几个专业不知所措,难以抉择的我,在听到“新闻理想”四个字后,就坚定的踏上了学习新闻的道路。

还记得2018年在江苏太仓采风的夏天,我们分组合作,在老师的指导下讨论选题,策划采访。看过凌晨三点的安静街道,见过傍晚六点的袅袅炊烟;体验过传统旗袍的韵味,品尝过德国面包的情怀;在手工刀剪的厂房里蒸过桑拿,在肉松骨头的老店里流过口水……我们在拍摄中观察人间百态,在记录中感悟生活美好,也在“学新闻的就是吃得苦”中开怀大笑。

也会记得2020年来之不易的春天,那些付出的武汉人民,那些逆行的一线人员,那些动人的平凡故事,都被文字和镜头记录下,成为我们心中永远不可磨灭的记忆。我们更加明白实现“新闻理想”的艰辛,也更加懂得坚持“新闻理想”的意义。

人们常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想,这八个字对新闻人来说最合适不过。新华社微信公众号的简介里写着“权威,深度,睿见”,上大传媒新观察的宗旨是“做有深度、有温度的新闻人”。为芸芸众生揭开真相的面纱,为心中无望的人带来希望,为内心冰冷的人带来温暖,这大概是我所理解的新闻人所担负的责任。

即便在当下各类媒体良莠不齐,“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的状况也频频发生的时代,我们仍然渴望用文字、用视频、用真实可靠的数据传递信息,讲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