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优势

以上海大学多学科融合为基础,突出理论与实践并重、艺术与技术交汇、本土和国际结合,设置了以戏剧影视理论研究、电影高新技术与特效制作为特色的学科方向,并积极开展弘扬主旋律的电影艺术作品创作。

人才培养

重德育: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坚持立德树人、专业水准和社会评价三者的有机统一。立德树人是教育之本,价值观是文化之魂,思想政治素养是文化艺术人才培养和作品创作的基石。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创作实践,始终强调正确价值观的引导。2018年起,上海电影学院陆续推出“大师讲坛”系列,以大师为典范,指引青年学生的艺术创作和学术航向,帮助学生练好内功。上海电影学院精心打造推出的品牌项目“光影中国”德艺双馨讲坛,旨在通过邀请业内德艺双馨的人士,讲述自己在电影事业上的成就和个人人生经历,将专业人才培养和德育教育相结合,以电影为媒介、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引领艺术类大学生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德艺双馨的高水平艺术创作人才。

厚基础:与顶尖院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等)。戏剧与影视学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取得B+的成绩。2019年,学术研究期刊《电影理论研究》(中英文)杂志刊号获得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2019年11月份正式创刊。2016年6月,经上海市科委批准在上海大学建设上海电影特效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8年7月,中心通过上海市科委验收。中心功能定位是面向电影特效社会需求,发挥上海大学多学科优势,汇聚一批拔尖人才,聚焦电影特效技术研究,参与标准制定,取得创新工程化技术成果,大力促进成果转化,成为国际一流的电影特效技术研发和成果输出基地、产学研合作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

强实践:陈凯歌院长执导献礼片《我和我的祖国》,表演、导演、摄影等专业20余名学院学生赴片场进行实践。学院主创的纪录片《喜马拉雅的种子》获得2018年中共中央宣传部“纪录中国”项目立项,学院30余名编导、摄影、导演等专业的学生赴片场进行实践。2019年学院陈志宏教授导演的《愚公移山》获得国家广电总局“中国经典民间故事动画创作工程”重点项目支持,有30名动画专业学生参与项目制作。学院注重引入国际一流大师赴学院面向师生开展工作坊,并开创了全国首个电影专业青年教师综合能力提升的培训项目,该项目得到了促进上海电影发展专项资金的支持,拓宽提升了师生的国际视野和专业能力。

塑团队:陈凯歌院长提出联合作业小组理念,2018-2019学年冬季学期正式启动,由学院所有专业师生参与,交叉形成8个联合作业小组,开展8个短片的创作。联合作业实践连续举办3年,汇聚了上海电影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香港浸会大学、韩国东西大学六校近百余人创作团队,产生了十余部优秀微电影作品。其中,《抵抗者》荣获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剧情片单元最佳剧情片及蒙特利尔联合特别单元特别关注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