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介绍
COLLEGE INTRODUCTION
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是在上海大学图书情报档案系、文学院考古学专业、文化遗产保护基础科学研究院基础上组建而成。
上海大学的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考古学与博物馆学学科始建于1978年的复旦大学分校,是我国较早开展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考古学与博物馆学专业教育的高校之一。1983年,复旦大学分校更名为上海大学文学院后,学科专业成为上海相关行业领域的主要人才孵化器。
1994年,新上海大学组建后,在文学院设置历史系、档案学系、文献信息管理系。2008年,成立校管图书情报档案系。2017年,国家文物局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在上海大学共建文化遗产保护基础科学研究院。
为推动新文科建设和学科交叉融合, 2021年12月6日上海大学正式成立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School of Cultural Heritage an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人才培养:
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具有完整的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拥有“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博士点、“信息资源管理”和“文物考古科学与技术” 2个自主设置交叉学科博士点;“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硕士点、“图书情报”“文物与博物馆”2个专业学位硕士点;“档案学”“信息资源管理”“考古学”3个本科专业,其中“档案学”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上海市本科教育高地,“信息资源管理”“考古学”为上海市唯一本科专业。
教育教学改革成效突出,主持“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人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成果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获得国家精品课程、上海市一流课程、上海市精品课程、上海市重点课程等多门优质课程;获“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1项、“上海市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2项,承担“首批上海市课程思政教学指南编制专项”1项。
坚持立德树人,全方位培养卓越创新人才。2017年获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三等奖1项;2020年获第三届全国高校档案学专业大学生创新性课外科技优秀作品奖1项;坚持十年为中共一大会址提供讲解服务的 “萤火之光”志愿服务队获2021年度“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集体”。
学科建设: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实力强劲,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名列全国第八,上海第一;2020年,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名列全国第六。
在数字档案馆、档案数据治理、城乡记忆、竞争情报、科学数据开放、智慧图书馆、海洋考古、山地考古、石质文物保护、硅酸盐质文物保护、文物保护材料、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智慧博物馆、海外中国文物、博物馆领导力等方面形成了特色和优势。
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拥有众多国际和国内一流研究平台:上海大学档案事业发展研究中心(2001年)、上海大学情报研究中心(2002年)、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保护基础科学研究院(201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研究与交流中心(ICOM-IMREC)(2020年)、国家文物局中国海外文物研究中心(2020年)、上海市无机质文物考古与保护利用协同创新中心(2021)、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词审定委员会(2021)等。
师资队伍:
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现有专任教师82人,国家级人才5人(罗宏杰、许杰、潘守永、黄晓、马啸),省部级人才10人;5人担任973首席科学家(罗宏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专家(黄继忠)、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金波、吕建昌、潘守永);1人担任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副主席、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安来顺),2人担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金波、吕斌),1人担任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副理事长(黄继忠);1人为首批“全国档案领军人才”(丁华东),3人为首批“全国档案专家”(金波、丁华东、周林兴)。95%以上教师具有博士学位,80%以上教师有海外留学访学经历。
2021年获批上海市“文化遗产全生命周期科学保护”“海洋考古与文化遗产的价值阐释及传播”“数字资源与城市智慧治理”重点创新团队。
科学研究:
学科科研实力雄厚,近十年,获得60余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其中重大项目3项、重点项目6项,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2012、2014、2015、2019、2021年同类学科立项数全国第一,被学界称为“上大现象”;牵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3个。
罗宏杰教授主持完成的“考古现场脆弱性文物临时固型提取及其保护技术”获得201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金波教授主持完成的“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研究”成果2020年获第八届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成果入选《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1项成果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成果获得上海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国际合作:
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紧紧依托“世界考古•上海论坛”、丝绸之路文物保护科技创新联盟、国际顶尖信息学院联盟等重大平台,积极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与美国哈佛大学、英国牛津大学、德国慕尼黑大学等国外30余所大学共享课程,与美国怀俄明大学、澳大利亚西澳大利亚大学等开展田野考古学校,与国外40余所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开展交换生合作计划,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等国际知名信息学院开展科研合作,打造文化遗产和信息管理学院独具特色的国际化教学科研体系。
社会服务:
先后参与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大运河申遗的考古项目和广富林遗址、岗上遗址的考古发掘,深度参与三星堆新发现的考古发掘。
先后参与云冈石窟、大足石刻、乐山大佛、秦始皇兵马俑、佛光寺东大殿等重要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参与三星堆、海昏侯墓及南海一号沉船等国家重点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
参与全国文化遗产与博物馆“十四五”规划、“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及实施办法等编制与论证工作。
选择学院的理由
WHY CHOOSE院长寄语
Dean's message
同学们:
欢迎来到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文信学院是上海大学最年轻的一个学院,2022年1月10日揭牌成立,是在原图书情报档案系、文学院考古学专业、文化遗产保护基础科学研究院基础上组建而成;文信学院又是一个有着深厚历史积淀的学院,其始建于1978年的复旦大学分校,这是我国较早开展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考古学与博物馆学专业教育的高校之一。
经过四十余年的发展,今天的文信学院具有完整的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博士点、“信息资源管理”和“文物考古科学与技术”2个交叉学科博士点;“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硕士点、“图书情报”“文物与博物馆”2个专业学位硕士点;“档案学”“信息资源管理”“考古学”3个本科专业,其中“档案学”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上海市本科教育高地,“信息资源管理”“考古学”为上海市唯一本科专业。
我们拥有:
一流的教学团队。国家与省部各级人才15人;973首席科学家1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专家1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3人;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副主席、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1人,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副理事长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人、委员1人;首批“全国档案领军人才”1人,首批“全国档案专家”3人。95%以上教师有博士学位,80%以上教师有海外留学访学经历。一流教师资源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的智力支撑。
优质的教学资源。建成国家和上海市精品课程、一流课程、重点课程12门次,其中“档案学导论”为国家精品课程,上线中国大学MOOC,入选“上海高校课程思政领航计划”领航课程;“电子文件管理”为上海市精品课程;“档案学导论”“档案管理自动化基础”为上海市一流本科课程;全国首个常规性公益“云课堂”中国GLAM公开课;“考古发现与华夏文明”“中国记忆”“国宝的前世今生”等多门上海大学精品课程;优秀教材多部,其中《电子文件管理学》为“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档案学导论》为国家精品课程教材。
卓越的学术资源。近十年,获得60余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其中重大项目3项、重点项目6项,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2012、2014、2015、2019、2021年同类学科立项数全国第一,被学界称为“上大现象”;牵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3个。多项成果分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2项成果入选《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卓越的科研成果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资源,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动力支撑。
多元的育人平台。聚焦上海图情档实践部门行业资源优势,与上海市档案局馆开展合作办学,形成“校局馆联合培养人才”新模式,建立上海图书馆、上海科技情报研究所、中国商飞等30余个图情档实践基地,主持的“档案学专业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创新研究”获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建立三星堆遗址、山东岗上、洛阳金村等田野考古基地,秦始皇兵马俑、乐山大佛等文物保护科研基地。多元的育人平台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空间。
特色的延申课堂。充分利用上海地区资源优势,以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中的资源整理、建设和利用为导向,举办“与沪有约”海派文化体验、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志愿讲解、上海大学校史馆志愿讲解、“上大记忆——老上大人物事迹档案文献寻访”等专业特色实践活动,打造专业特质,传承红色记忆。在三星堆遗址、洛阳金村、云冈石窟等文化遗址开设田野课堂,探寻华夏文明,弘扬中国文化。
丰厚的国际资源。紧紧依托“世界考古•上海论坛”、丝绸之路文物保护科技创新联盟、国际顶尖信息学院联盟iSchools、国际博物馆协会国际博物馆研究与交流中心等重大平台,积极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与美国哈佛大学、英国牛津大学、德国慕尼黑大学等国外30余所大学共享课程,与美国怀俄明大学、澳大利亚西澳大利亚大学等开展田野考古学校合作,与国外40余所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开展交换生合作计划,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等国际知名信息学院开展科研合作,打造文化遗产和信息管理学院独具特色的国际化教学科研体系。
显著的育人成效。教学团队着力探索“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我们培养的学生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参加各种志愿者服务,社会反响良好;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强,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奖作品、全国高校档案学专业大学生创新性课外科技优秀作品等各级创新创业项目,创新成果突出;毕业生综合素质高,一大批毕业生已成为学界知名专家学者、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各行各业业务骨干,成长为国家和地方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考古与文物保护事业建设发展的中坚力量。
“传扬中华文明,赋能信息社会”。欢迎各位同学与我们一起探索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的大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