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交流合作
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紧紧依托“世界考古•上海论坛”、丝绸之路文物保护科技创新联盟、国际顶尖信息学院联盟、国际博物馆研究与交流中心等重大平台,积极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与美国哈佛大学、英国牛津大学、德国慕尼黑大学等国外30余所大学共享课程,与美国怀俄明大学、澳大利亚西澳大利亚大学等开展田野考古学校,与国外40余所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开展交换生合作计划,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等国际知名信息学院开展科研合作,与老司城国际考古学校、美国怀俄明或者新墨西哥州国际考古学校建立暑期考古学校,赴国际博物馆协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实习,打造文化遗产和信息管理学院独具特色的国际化教学科研体系。
专业实践
1.校局馆联合办学
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在上海博物馆、中国商飞档案馆、宝武集团档案中心、上海市档案馆、上汽集团信息中心等单位建立40余个教学实践基地和科研考察点,形成校局馆联合办学的新模式和新机制。为学界业界协同开展学术活动,为师生了解学界业界实践发展动态和信息化前沿走势提供了良好平台,已经成为借助社会资源拓宽办学途径的新范例。
教学与科研实践基地一览
序号 | 实践基地名称 |
1 | 上海市档案馆 |
2 | 上海市房管局 |
3 | 上海市水务局 |
4 | 上海市浦东图书馆 |
5 |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
6 |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
7 |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
8 | 山西省文物局 |
9 | 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
10 |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
11 | 上海博物馆 |
12 | 浦东新区档案馆 |
13 | 上海市宝山区档案馆 |
14 | 上海市静安区档案馆 |
15 | 上海市黄浦区档案馆 |
16 | 上海市嘉定区图书馆 |
17 | 上海市普陀区档案馆 |
18 | 上海市闵行区档案馆 |
19 | 中科院上海分院 |
20 | 上海城建档案馆 |
21 | 中国商飞档案馆 |
22 | 上汽集团信息中心 |
23 | 核工程设计研究院 |
24 | 中船集团上海公司 |
25 | 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 |
26 |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总院 |
27 | 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档案中心 |
28 | 国泰君安档案中心 |
29 | 上海档案咨询中心 |
30 | 中信公司档案中心 |
31 | 陆家嘴集团档案中心 |
32 | 上海市科技成果档案资料馆 |
33 | 上海图书馆上海科技情报研究所 |
34 | 上海浦东软件园 |
35 | 上海世博土控股份有限公司 |
36 | 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研究院 |
37 | 上海仁通档案管理咨询服务股份有限公司 |
38 | 中华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
39 | 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
40 | 申能集团商务服务有限公司 |
41 | 维迈VCAN公司 |
42 | 上海文物商店(上海文物交流中心) |
43 | 上海自贸区国际文化投资发展公司 |
44 | 江门市新会陈皮村市场股份有限公司 |
45 |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 |
46 |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
2.考古学专业实验课程
考古学专业以建设国内一流“考古与文物保护”学科方向为目标,坚持实践育人,已建成考古教学实验室、科技考古实验室、文物材料实验室、文物检测分析实验室、文物模拟老化实验室与文献资料与标本室,为考古学的本科教学与科研工作提供支撑,在我校形成文理兼容,多学科优势互补的全技术链条研究平台,以培养专业化、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目前学科已开设田野考古学技术、文物保护实践、文物保护修复实践等实践实验课程,年培养学生人次约30人/年。拥有仪器设备400余台,价值 3350万元。
3.田野实践人才培养
上海大学是全国最早开设考古文博专业的高校之一,是上海乃至华东地区考古学教学研究重镇和考古文博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20世纪80年代以来,上海大学考古文博学科即参与了三峡和南水北调工程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自2019年以来,上海大学与8家文物局与考古机构签署合作协议,建立上海大学文博教学科研实践基地,进行本科与研究生田野考古、文物保护的实习实践,目前已在上海广富林遗址、山东岗上遗址、四川三星堆祭祀区、洛阳古城村遗址、乐山大佛、云冈石窟等地进行了研究生实践教学,并荣获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奖一项。
近五年代表田野实践一览
近五年代表田野实践 | 负责人 |
岗上遗址考古发掘 | 张童心、徐斐宏、魏峭巍 |
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 | 张童心、徐斐宏、徐坚 |
偃师古城村遗址考古发掘 | 张童心、黄超、徐坚 |
三星堆遗址文物保护 | 罗宏杰、马啸、黄晓、黄继忠、纪士东 |
云冈石窟典型洞窟凝结水现场监测、检测 | 黄继忠 |
长江口二号古船出水文物保护 | 黄继忠、韩婧、黄晓、马啸、纪士东 |
山东弥淄河流域区域系统调查 | 魏峭巍 |
安吉古城考古发掘 | 曹峻 |
洛阳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现场调研 | 黄继忠 |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
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2009年起,实施本科生全程导师制,为每一名本科生配备专业导师及校外导师,实现学生后三年培养全覆盖。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始终把本科生人才培养放在首位,将导师制嵌入本科生培养模式中,与本科人才培养战略同向同行。以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创新型专业人才为目标,学院2009年推出本科生导师结对制,2014年全面落地生根,2019年运行成熟,精准对标“三全育人”理念,精心投入育人过程,精细化制定育人细则,在积累中不断完善本科生全程导师的工作职责与要求。经过10余年探索,已形成完备的“6+5+1”工作机制,通过每学期至少谈一次心、每学期至少共读一本书、每学期邀请学生进一次课题组、每学年指导一篇论文、每学年走访一次实习、每学年指导一次生涯规划,通过建立精准结对制、梦想建档制、指导反馈制、导师会诊制、导师沙龙制,分别围绕导师结对、培养方案、指导实施、疑难解决和总结归纳5个环节。学院坚持从学生成长出发,以本为本的教育理念,本科生导师制受到中新网、周到上海等多家社会媒体报道。